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刻他们挺身而出;在公司需要的关键时刻他们冲锋在前;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活跃在医废处置的各个岗位;他们或夫妻双双匆匆返岗,或第一次在外过年,或以地而席,或父子齐上阵……
01 防疫一线的“父与母”
马亚娟和秦东林是一对夫妻,在处置中心工作已8年有余,二人均是技术过硬的中控操作工。在收到因疫情需要返岗信息后,二人嘱咐好家中父母,安抚好2岁多的儿子,将孩子托付给老人。
临行前亚娟眼里充满了泪水,本来想着平时工作忙,趁着假期好好陪陪孩子,可是转念想到现在疫情的严重性,便擦干泪水,立即动身奔赴疫情防控一线。
02 第一次没有在家过除夕
对于在处置中心负责后勤支持和报送数据的兰娇来说,这真是一个特别的新年。她说:“那是除夕前一天,接到公司电话我就匆匆给爸妈做了简单的解释,当时疫情消息还不是很严重,临走前我拿了一包口罩,也没有想太多。”
刚开始因为工作繁忙跟家人联系的不是很频繁,就在前几天兰娇妈妈给她打来电话,她说:“你姥姥想你了,找你呢,我就给她说兰娇去支援国家了一线啦,你姥姥还是担心你,你注意身体,我们都好,好吃的都给你留着呢,等你回来,我们再过年……”
兰娇泛红的眼圈告诉我们,其实她也想家,想妈妈做的菜,姥姥包的饺子,但是使命与责任支撑着这个身材娇小的90后女孩,她不能走,她是医废人。
03 24小时的坚守
春节前后疫情突然爆发,时间紧任务重,运输调度张延豪临危受命展开了疫情收运调度工作。
收运司机非常辛苦,收运调度则责任重大,在疫情出现的前期,他需要在正常收运工作中迅速协调出疫情收运专线,从专用医废车到医废桶,再到司机的特殊情况的处理。
张延豪说道:“真想一天的时间是48小时甚至更多”,事情太多,他就在地上铺了一个麻袋,抽空休息半小时,然后再起来接着干活,问他为什么不弄张床,他说麻袋容易收拾节省时间,也不占地。疫情期间不管是正常医废还是疫情医废,收运线路井然有序的背后是收运调度24小时工作岗位的坚守。他是医废收运的守夜人。
延豪说:“都不要转发到朋友圈呀,我怕我媳妇儿看见哭”
04 想到情况紧迫,我们就一起来了
2019年1月23日,一通电话打乱了杜家的过年计划,在家中和父亲一起准备年货的杜帅辉接到公司的通知,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告知家人后便开始整理自己要带的东西。
杜帅辉62岁的父亲杜建义是医废处置中心的保洁员,看到自己儿子的准备,老父亲也走到儿子跟前说“我也去,我是保洁,现在疫情这么严重,总是需要消毒的,我去了大事干不了,这小的保障工作我能干。”杜帅辉和父亲都有着坚定的眼神,他们扛起了肩上的责任。
俗话说上阵父子兵,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致富,现在到了危难时刻到了我们回报的时候了,就这样父与子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疫情一线抗争的故事。
在疫情期间有太多努力值得被人铭记;有太多感动让人难以忘怀!
你们守护郑州的健康,我们守护你们的健康。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奉献自己的一份薄力。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。只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换了一身医废处置防护服和坚守的信念。
我们不会输,中国一定赢。